星期二, 4月 10, 2007

響尾蛇


[作者]
戴揚宸
[報導]
響尾蛇
·學 名 : Crotalus adamanteus·英 名 : Ea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·分 類 : 爬蟲綱 蛇亞目 蝮蛇科·分 佈 : 北美洲的美國東南部 
形態特徵體長0.8-2.4 m,體型粗壯,頭部呈明顯三角形,具感應溫度的頰窩,瞳孔垂直,身體鱗片粗糙無光澤,尾巴末端為成串環狀排列,可發出聲響。身體背部為黃褐色,沿背中線有一排鑲黃白邊的灰黑色菱形斑紋,尾巴末端為黑色。
生態習性北美最大的毒蛇,地棲性,活在乾燥的松林、潮濕的草原邊緣、低地闊葉林和海岸平原。被打擾時具攻擊性,血液毒素,雖然毒性一般,但排毒量極大,足以致命。 響尾蛇在夜間捕獵,它武裝的牙齒,可以噴出致命的毒液。黃昏時分其他動物幾乎都無法發現它的蹤跡。可響尾蛇卻能看到對方,它的鼻下長著特殊的頰窩,這也是蝮蛇亞科動物的特徵之一:可以用它們來搜索其他生物發出的紅外線。響尾蛇頭部器官的靈敏度比它高出三十倍。對響尾蛇來說,一隻溫暖的老鼠就像夜晚的燈塔一樣閃閃發光。事實上,它的嗅覺比獵犬更靈敏。它的舌頭,前端分叉,可以全方位的搜索空氣,提取氣味送入口中分析。每次彈出舌頭都是在搜索氣味響尾蛇是地域性動物,每年都會返回同一洞穴。它們能生存許多年,所以同一個蛇王朝的幾代蛇都可以在這個洞穴裏生活。
幼蛇自生自滅.尾巴響聲嚇退敵人
響尾蛇是一種卵胎生的爬蟲動物,西部菱形背紋響尾蛇一年有兩個交配季節,春天和秋天都是它們的繁殖季,特別是秋天的雨水,刺激它們尋找伴侶。
剛生下來的幼蛇很小,長約廿公分,它們一生下來就有完整的毒牙和分泌毒液的腺體,是成蛇的迷你版。
出世之后,幼蛇馬上就要自己照顧自己,因為母響尾蛇一旦生下幼蛇之后,就不再理會它們,由得它們自生自滅。
初生的幼蛇在首數天內,不必去覓食,因為靠著大卵黃囊,它還可以支撐好幾天。
為了活命,幼蛇本能的會尋找一些隱蔽的地方匿藏起來,如裂縫洞穴等,靜候視力加強和緩慢的吞食一些小蜥蜴、小老鼠。
在這期間,幾乎體型比它大的肉食動物都是敵人,如走鵑(Roadrunner)、巨型蜈蚣(Scolopendra)和鳥蛛(Tarantula)等,會四處搜尋小幼蛇來吃。
大約一週過后,幼蛇的第一次蛻皮期來臨,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蠕動扭曲,它才能夠脫掉舊皮,留下一個薄如細紙、了無生氣的空殼。
幼蛇小時,一年要蛻六次皮,到成蛇后,只會蛻三次。在第一次蛻皮后,它的尾巴頂尖,已長出會發出聲響的第一節,每次蛻皮都會加上一節,直至長為成蛇。遇到強敵時,它的尾巴會發出響聲,以嚇退敵人,這也是響尾蛇這個名字的由來。
而幼蛇在脫皮之后,開始吞食小動物,並獨自生活三年的時間,才加入它的同類,開始遷徙之旅。
行動迅速無比.器官敏銳身懷劇毒
因為身懷劇毒,響尾蛇常常給予人們恐怖的感覺,但也因為如此,它才能夠在危機重重的沙漠中生存。
實際上,響尾蛇只有在獵物大到無法吞食時,才會利用寶貴的毒液作為最后的武器。
所有的響尾蛇都屬于毒蛇科,在它們的頭部前端兩個小而不甚明顯的鼻孔下有兩個穴窩,是追熱器官,讓蛇有能力形成獵物的熱影像,使它們在黑暗中都能夠看到和瞄準獵物。
大多數的小型齧齒類動物只在天黑后才出來,對響尾蛇非常有利,因為它們可以在完全黑暗中看到獵物,以及找到獵物。
它會以舌頭測試地表,感覺到獵物的微弱痕跡,並守在有利位置等待。
這一回,它的獵物是一隻在尋找埋種子的更格盧鼠(Kangaroo Rat),當更格盧鼠停下來啃咬草莖頂上的種子時,一團黑影從岩石空隙間猛衝而出,並對準它的左大腿一咬,出現兩個小而深的洞,毒液一早就透過毒牙內導管注入獵物體內了。
響尾蛇毒液有一些成份會使獵物的神經系統失靈,另外一些成份則是毀損肌肉和血管,只要毒液進入獵物體內,獵物會迅速衰竭死亡、體內細胞組織被分解,提早開始消化程序,這種特技在獵食大型獵物時尤其重要,使它避免與任何大型的獵物作出身體接觸。
響尾蛇尾隨著更格盧鼠蹣跚的腳步,一路跟它到洞口,等到癱瘓的獵物死去,它才慢慢的享用。
它會先從更格盧鼠的頭部開始吞,確保獵物不會四肢順勢而下,不會卡住喉嚨,當它確定吃對方向之后,蛇牙馬上以鬆開、咬合交替的方式,把更格盧鼠拖入蛇的咽喉,並往胃內推。
由于蛇的下頜骨骼靠肌肉和筋聯結,這讓它更有彈性和機動性,以吞下大型的獵物,之后的數天,它會靜臥不動,以消化食物。
生殖 卵胎生,每次產 8 - 20 條小蛇。

[放一張相關圖片]

[圖片文字說明及出處]

[引用說明]
本篇文章引用自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306061003895
[分類]
請記得輸入時在[此文章的標籤:]按下顯示全部把這篇文章分類